高校学生就业难?高校,你思考过原因吗
来源:原创 作者:陶小乐 点击量:3414次 时间:2020-11-17 18:21:05
再过几个月,2017级新生将投入就业大军中。每年这个时候,在很多媒体板块会出现一个高频词----就业难。人们在热议本科文凭不再能带来铁饭碗,大学生出校门即失业的时候,作为为学生提供四年教育的高校,是否有反思过,学生就业难,是否是己之过?笔者日常活跃在各大校招项目中,今天就和大家说说,作为招聘方企业,对就业难原因的几点看法。
一、就业办办事风格有待改进
如果说各大学院是为一个大学生的成长之路施肥填土的园丁,就业办就是推动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最后一场春雨。当青涩的学子们对未来就业之路充满迷茫,就业办的老师就是为他们照亮前路的提灯人。然而,在笔者与众多南京高校的就业办接触过程中,发现就业办竟然成为一个最不受重视的部门。以南京江北新区某高校独立学院举例,就业办老师消极怠工,将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处理,且拒绝和企业直接沟通,有的甚至拉黑删除正在咨询校招活动的企业。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很多场校招活动,为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需要用人的企业接触到想要尝试不同工作机会的学生,才是解决当下就业难的根本。如果因为就业办老师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任,或是对用人单位狭隘错误的判断而阻挡了学生就业之路,或者为学生树立不正确的就业观,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也不足为奇了。
二、高校对企业设限
企业进高校招聘,自然要通过高校审核。对于审核的标准,各家不一。这虽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一刀切的做法不可取。例如,南京很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以注册资金不足50万为由,拒绝某些企业参加校招。一边是想要就业但是没有合适岗位的学生,一边是 急需用人壮大发展的小微企业,这种一刀切的审核标准就像阻挡在牛郎织女面前的银河,让用工方和就业方两两相望但是就是互相望不到对方。这样的标准真的有意义吗? 近几年国家一直出台各种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无论是资金还是税收,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以减免税收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我国对就业创业人员的扶持。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这些小企业,被所谓的注册资金要求阻挡在校招的门外,进而因为用工不足而影响发展,岂不是辜负了现有的大好政策。
.png)
.png)
除了资金不足,其他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还有是专业不符合学院学生的发展。高考填报志愿,本身就有很多学生因为对自身了解不足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学习后,又很难更改专业,但事实是,现在有多少跨专业人才,在那个曾经自己不熟悉,却十分适合的行业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对于就业行业的选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择,而是由学校考量。个性化教育被提倡多年,挖掘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一直是值得教育者钻研的课题之一。然而现在却因为招聘单位与学院专业不一致就阻断了学生去探索和尝试的道路,岂不违背了个性化教育的本质。笔者主持招聘的专业是新媒体和销售,在申请了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之后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复:
.png)
然而笔者查阅了金审学院相关专业,发现此学院主要以商科,经管类专业为主,与笔者想要招聘的行业虽无直接联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符的。
.png)
对于新媒体的运营,也需要现代商业知识,懂得财经,才能更好的从事销售。所以笔者不明白学校所谓的专业不对口到底是真的专业不对口,还是因为校方错误的就业指导观。在此,笔者真诚的建议各位高校老师,如果真想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请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企业真的运营状况,而不是以只字片语和简单的数字来判定。公司无论大小,都不是衡量是否能提供好的发展前途的标准。治国尚且要从基层做起,如果所有人都奔着世界五百强去,那失业人口的数字恐怕还要翻个十几倍了。
三、考研成风,就业成为第二选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考研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必做的一门功课。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大学自习室考研大军,早上六点钟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的壮观景象,让就业成为众多学子的不得已选择。术业有专攻,潜心进修值得鼓励,但是近几年考研风盛行,大部分却不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研而考研,觉得他人考了,我也要考;有的甚至为了躲避进入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要读圣贤书。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体现了考研进阶论,不进步就落后,不考研就落伍。社会实践,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软肋。作为应试教育全球第一的中国,学生们在就业方面却显得有些弱。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勇敢的走向社会,正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许这样,很多学子会在毕业时积极的尝试工作,在工作中汲取知识,而不是让工作沦为考研落榜后的退路。
综上,就业难其实是综合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本身,都有必要深刻反省。学校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多的选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企业为广大学子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毕业就业进入良性循环。愿广大毕业生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