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生活  > 正文

看民国风云,探南京傅厚岗

来源:原创     作者:陶小乐     点击量:4809次     时间:2020-07-03 17:10:22
傅厚岗,一个老南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在这里,有徐悲鸿的无枫堂画室,有李宗仁,林散之府邸,有民国外交部,见证了民国时代的风雨飘摇。
傅厚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两侧,东起百子亭,跨中央路,西至湖北路。原为一岗阜,明代府军后卫队驻在高岗上,人称府军后卫岗,后改称傅厚岗。
“霸道”的中央路把傅厚岗这条巷子一分为二,东边在玄武区,西边属鼓楼区。在玄武区的傅厚岗北侧不大的地方,却集中着5处文物和12处风貌完整的民国建筑。南京市规划局昨天的消息说,这个老城核心地块将远离房产开发,现有民国建筑将得以保留。


成就傅厚岗神秘色彩的是徐悲鸿,而傅厚岗同样见证了他的一段感情恩怨。徐悲鸿先生早年在中央大学任教时与其学生孙多慈感情至深,原配夫人蒋碧薇得知后大哭大闹。孙多慈的父亲得知后大怒,断绝了女儿与徐的往来。徐悲鸿情思难断,就在傅厚岗4号建花园别墅作画解愁。如今,傅厚岗沿街已依靠原有建筑建成了“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聚积卖画所得,在南京傅厚岗造了一幢楼房,作为画室,前后并有宽广的院落。孙多慈送给送徐悲鸿枫苗百棵以庆乔迁之喜。蒋碧薇勃然大怒,让佣人把枫苗全部折断当作柴火烧掉。看着心爱的女人送给自己的礼物被妻子烧成灰,徐悲鸿十分难过。为了纪念情人孙多慈送给自己的枫苗,徐悲鸿将自己的新公馆称为“无枫堂”,还给自己的画室起名为“无枫堂画室”,并刻下“无枫堂”印章一枚作为纪念,钤盖于那一时期的画作上。

傅厚岗30号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内有一栋并不算大的灰色小洋楼。据说是民国时期担任过警察厅长的一位姓姚的官僚所建,但后来主人易手,转给了曾经担任过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李宗仁公馆早先的主人是姚琮。1937年8月9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和叶剑英两人就住在姚琮公馆。抗战期间,公馆被日寇占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姚琮回到南京,接收该公馆。次年,姚琮将该公馆租给捷克大使馆一年,期满后收回房子,随即又出租给励志社改作美军招待所之用。台儿庄一战,李宗仁更是享誉中外。李宗仁把他在台儿庄车站的戎装照片到处分发,颇为自得。而倭寇被逐,政局波谲云诡,李宗仁在傅厚岗公馆召集桂系同仁,决意与孙科一决高下,角逐“副总统”一职,虽然心想事成,一度还当上“代总统”,但残局难收,最终仍是尴尬离任。

傅厚岗66号,曾经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公馆,而这个公馆,却在西安事变之后,因国共合作而成为共产党在南京的八路军办事处,也就是俗称的“八办”。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在南京、西安、重庆、洛阳等14个城市建了办事处,其中位处南京傅厚岗的“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更为有名,处长是鼎鼎大名的李克农,中共中央领导人叶剑英、博古都曾在这里办公。该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两层带阁楼西式楼房,砖木结构,原为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公馆,张与周恩来有师生之谊,故租借给共产党办事处,后因住房拥挤,又继续在周围租借高云岭29号两层西式楼房,作为博古和一些工作人员住处,此外又租借了山西路附近一排平房作为宿舍兼办公用房。
原傅厚岗66号建筑除主楼外,楼对门处设有传达室一间,楼后也有一排平房。主楼上下各有三间住房,与散落于南京各处的民国时期建筑结构大体相同。当时楼下朝北房间为办事处入口,设办公室及会客室,朝南东间为李克农办公室兼卧室,西间为临时接待室(后叶剑英移住楼下此间),楼上朝北房间为博古的办公室及会客室,朝南东间为叶剑英办公室兼卧室,西间则为随从人员的卧室。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中位于原傅厚岗66号的遗迹,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10月设立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同时也是梅园新村纪念馆分馆。

傅厚岗6号,原为傅抱石执教中央大学时所置,直到他在1963年搬往汉口路132号前,他一直住居于此,该旧居始建于1948年,是一代画坛宗师傅抱石先生一家在南京定居后的长期住所。由于当时战乱连连,房屋质量不是很好,以后又因年久失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004年,傅抱石傅厚岗故居经过整修后作为纪念馆开放,现有两层小楼及附属平房和庭院,陈列傅抱石生平、傅抱石作品的高仿画,以及部分傅抱石遗物。2006年6月,该处住宅以“傅抱石故居”的名称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傅厚岗15号,原吴贻芳寓所,吴贻芳(1893年1月26日-1985年11月10日)祖籍江苏泰兴,出生于湖北武昌。1916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同年在上海浸会怀恩堂受洗。她是金陵女大首届毕业生。任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79年获密歇根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她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第一个女副省长,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越往巷子的里边走,民国文化味越足。靠右手的一幢小楼青砖红瓦,两层,每一户都有一个呈半圆形的法式小阳台,铸铁做成的栏杆透露出建筑的精致。跨进16号段锡朋公馆大门,一架斑驳红漆的木质楼梯给人不少神秘。住在里面及周边的人多是房客,他们只知道这个房子很漂亮,但房子原来主人的来头鲜有人知。
段锡朋,1896年生,江西永新人。字书诒。1916年入北京大学政法科学习,1918年发起创办《国民》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后出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武昌大学历史教授、广东大学历史系主任。1930年起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在傅厚岗闲走,看着近乎荒废的原傅厚岗礼堂,不免感慨系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样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也曾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啊。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加入互动

    微信粉丝群
    微信粉丝群

    QQ粉丝群
    QQ粉丝群

    商务合作联系
    商务合作联系

    关注淘淘趣
    关注淘淘趣